首页 > 教育管理 > 正文

河南省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实施方案

作者:时间:2018-04-09点击数:

 

河南省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央和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精神,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共青团河南省委改革方案》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及有关政策文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推进我省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切实加强和改进我省学联学生会各项工作和建设,特制订本方案。本方案适用于全省各级学联和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以下简称学生会组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目标,在党的领导和团的指导下,坚持立德树人,紧扣时代主题,突出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学联学生会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职能,激发动力、提升活力、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学联学生会组织更好地代表和服务广大同学,更好地团结和凝聚广大同学听党话、跟党走,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当代中国青年运动时代主题,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六个坚持”和“三统一”的基本要求,坚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将广大同学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为了同学、代表同学、服务同学、依靠同学;坚持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着力扩大广大同学对学联学生会组织工作的参与、监督和评议;坚持立德树人,引领服务广大同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在党的领导和团的指导下,进一步明晰学联学生会组织的基本定位和职能,加强章程和制度建设,理顺团学组织关系,充分发挥各级学联学生会组织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对照党的期望、团的要求和学生需求,针对有的学联组织“行政化”、学生会组织脱离学生等突出现象,着力解决目前存在的工作机制规范性不够、工作内容服务同学成长需求不够、工作方式方法照顾同学特点不够、学生干部产生机制不规范和作风建设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大胆探索,勇于革新,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三)主要目标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工作创新,使得学联学生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在2—3年内有明显改进,努力在2020年前,使全省各级学联学生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得到显著增强。

——职能作用更加明确。通过改革,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和团组织的支持,使全省各级学联学生会组织地位得到加强,工作自主性、规范性增强,联系、代表、服务同学和维护同学权益的职能作用发挥更加充分,在参与学校治理中的作用显著提升。

——代表性更加广泛。通过改革,进一步扩大学联学生会组织的代表性,规范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分配比例和产生方式,重点扩大普通学生代表的比例,真正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学生干部;建立学生代表、学生干部直接联系同学、听取意见的制度。

——队伍作风更加严实。通过改革,进一步规范学联学生会组织领导机构的产生方式;规范学生会干部选拔标准、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干部退出机制;不断强化学生干部的大局意识、群众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更好推进学生干部转变作风,坚决抵制和克服脱离广大同学的倾向,以实际行动做好广大同学的表率,赢得广大同学的信赖。

——工作效能更加彰显。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团学工作的组织格局,理顺学校学生会与其他学生组织的关系;规范健全各级学联学生会组织的机构设置,减少层级、提升效能,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构建扁平高效的组织体系,避免“行政化”倾向;推动各级学联组织进一步加强工作联动,推动各级学生会组织进一步完善广大同学参与、监督和评议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学生会组织,使引领和服务广大同学的水平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阵地意识更加明晰。通过改革,进一步加快学联学生会组织互联网战略转型,拓展服务空间,加强“青年之声”平台、“网上学联”建设,搭建网上工作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横向纵向矩阵沟通的服务平台。

二、改革举措

(一)关于学联组织

1.坚持完善党领导下、团指导下的各级学联组织体系。各级学联组织要坚持在党的领导、团的指导下,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本组织的章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同学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同学成长成才,增进各族同学团结,发展同各省辖市、各高校学生和学生组织的友谊与合作。按照团中央要求,在全国学联的领导下,建立健全“省、市(高校)”学联组织基本格局,加强上级学联对下级学联、学联对各成员单位的统筹指导。

省级学联层面,在委员会下建设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会、高等院校和科研教育机构研究生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会、普通中学学生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会等工作委员会,建立由主任委员单位牵头、各成员单位充分参与研究推动工作的机制。在主席团下建立学术与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创业就业促进、学生社团组织、合作交流、权益维护与自律等专门工作委员会,完善工作机制,实行主任委员席位轮值制度,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基层作用。加强港澳台学生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学联学生会组织成立负责港澳台学生工作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港澳台学生的联系服务。加强与港澳台学生组织的联系交流,不断增强港澳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更加拥护“一国两制”,共同促进国家统一。加强来豫留学生工作,注重与国外学校学生会组织的交流合作,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省、市级学联层面,以换届为契机,进一步扩大主席团、委员会的广泛代表性,主席团原则上要涵盖所辖区域内的普通高校、高职、中职、中学、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学生会代表;委员会团体原则上要涵盖高等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中等学校学生会等群体;建立省级与市级学联组织的定期工作会议制度,加强省级对市级学联组织工作的统筹指导。

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理想信念引领放在首位,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红船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四进四信”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同学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确认识世界、中国和河南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同学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忠诚担当的优秀学生骨干,在广大同学当中更好地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引导广大同学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学生。开展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同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掘利用河南本土红色教育资源,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引导广大同学进一步发扬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干事创业的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将社会发展与青年使命结合起来,强化社会实践育人,组织广大同学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了解体验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各级学联学生会组织要加强对广大同学思想动态的关注,及时分析研判,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3.引导服务广大同学成才报国。深化联系服务的内涵,把着力点放在促进同学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上。密切关注同学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现实需要,主动为他们的知识教育、素质养成、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提供帮助,特别要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推动广大同学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激发自信自强、创新创造精神,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时代新人。创新服务的方式和载体,密切结合同学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特点和接受习惯,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注重联系服务和教育引导的有机结合,关注同学的需求,回应同学的关切,做好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等工作,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要注重发挥榜样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寻访选树身边的榜样等活动,营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紧密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任务,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全省打好“四张牌”、统筹推进“三区一群”建设等战略,引导广大同学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建功立业,积极为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4.改进学联组织运行工作机制。一是完善学联代表大会制度。省学联及各市级学联定期召开代表大会;省学联及各市级学联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分配,原则上要覆盖所辖范围内各类高校,并确保每个县级区域有中学中职代表;同时要针对不同区域、学校、民族、性别学生,设置一定比例非校、院(系)级学生会干部的学生代表席位。二是完善学联驻会主席制度。省学联及各市级学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从学联主席团单位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中选拔若干驻会执行主席开展学联工作,特别优秀的也可从其他高校选拔。驻会学生人数、资格、选拔、待遇及参加工作后有关问题参照有关文件执行。三是完善日常权益维护制度。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日常权益维护工作机制,发挥“青年之声”平台作用,与当地12355青少年服务台对接,及时收集和反映广大同学的呼声,依托服务台联系的公益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为学生提供法律、心理服务和权益个案帮扶;借助“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等途径,构建与政府、学校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渠道,有效表达同学普遍性利益诉求。

5.积极建设“网上学联”。加快学联学生会组织互联网战略转型,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战略理念和整体格局。加强和广大同学的直接联系,拓展网上工作阵地,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促进学联工作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强学联组织与学生会组织、青年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搭建网上工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实现信息传递的扁平化,加强工作经验交流,宣传推广先进典型,促进线上线下工作联动,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同学的参与度满意度。依托微信、微博、网站、“青年之声”等网络平台,问需问计于广大同学,及时收集、回应广大同学的意见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搜集研判,规范自媒体管理,做好重大活动和关键节点的网上舆论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各级学联及学生会组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网络宣传的引导作用,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建设,鼓励各级学联及学生会组织创作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文化产品、积极开展以网络新媒体为依托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

(二)关于学校学生会组织

6.明晰学生会组织基本定位和职能。一是巩固和完善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学生会组织是党领导下、团指导下的广大同学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主要学生组织,各级学生会组织要配合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管理和服务,校级学生会组织须明确1名主席团成员负责学校学生社团工作,已设立校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其主要负责人须由校级学生会组织负责学生社团工作的主席团成员兼任。实行大学生社团登记和年检制度,规范日常活动。二是推动学校将学生会组织的定位职能和学生代表大会的功能作用写入学校章程,制订各类学校学生会组织工作章程。三是强化学生会组织职责,聚焦广大同学精神成长、学习生活、成才发展、权益维护等需求,充分发挥引领同学坚定理想信念、帮助同学全面成长进步、促进同学养成优良学风、服务同学创新创业创优、代表和维护同学正当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7.优化学生会组织体系。高校层面,深化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切实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高校各级学生会组织,由同级团委归口指导。明确校级学生会组织对院系级学生会组织、院系级学生会组织对班委会的指导职责,重点从制度设计、资源整合、活动开展等方面,加强校级学生会组织对院系学生会组织的指导、联系和帮助;建立健全校级学生会组织每年至少1次通过集中会议或书面形式听取全部院(系)学生会组织工作报告及意见建议的制度;建立完善校级学生会组织对院系学生会组织工作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进行公开。中等学校层面,要普遍设置学生会,由校团委归口指导,促进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更好地融合,共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8.改革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各级学生会组织须定期、规范召开代表大会,原则上当年5月前后召开。其主要任务是:审议学生会组织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制定及修改组织章程;征求广大同学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校级层面,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周期不得超过两年。一是扩大代表的广泛性。代表名额一般不低于学生会组织所联系学生人数的1%,名额分配要覆盖各个院系、年级及主要学生社团,其中非校、院(系)级学生会骨干的学生代表一般不低于60%。各院(系)代表名额原则上依照各院(系)学生会所联系学生人数按比例分配,代表名额不足3人的以3人计。大会代表经班级、院(系)学生会组织选举产生。二是探索实行常任代表会议制度(简称“常代会”),常代会作为学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负责监督评议学生会组织工作、监察组织章程和工作条例等实施情况、听取审议学生会组织工作报告、选举决定领导机构组成人员调整等重大事项。常代会不得代替学生会组织行使权益维护等日常执行功能。常代会采用席位制,每个院(系)均有一个常设代表席位,一般由院(系)学生会主席担任。在不召开学生代表大会的年度,应每年至少召集1次会议,原则上当年5月前后召开。三是选举产生校级学生会组织领导机构。校级学生会委员会、主席团成员须由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鼓励采取差额选举的形式产生。校学生会主席由学生代表大会或常任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主席团成员和主席候选人的资格条件应在学校团委的指导下予以确定并报学校党委批准。

院(系)层面,原则上全部实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会议召开周期为一年。院(系)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主席人选由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他学生会干部的选拔产生也须面向广大同学,保证广大同学的参与机会。学生人数低于400人的院(系)可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并选举学生干部。

9.精简优化学生会组织机构。各级学生会组织遵循按需设置、合理优化、精简高效的原则,符合学生组织特点,按照扁平化方式改革职能部门设置,减少管理层次,提升管理效能,减少发文、会议等推动工作的形式,杜绝“行政化”倾向。在职能部门分工的基础上实施项目化工作模式,校级学生会组织须设立主席团,由主席1名、副主席4至6名组成,有分校区的高校可酌情增加副主席人数;聘任秘书长1名,由校团委专职干部兼任;学生会组织各职能部门副职原则上不超过2名;不得设置主席助理、部长助理等岗位;校级学生会组织的骨干成员原则上不得超过联系服务学生总人数的1%。各院(系)学生会组织机构及人员设置参照校级学生会执行。各级学生会组织可视需要设置负责港澳台学生、留学生工作的部门或机构,加强对港澳台学生、来华留学生的联系与服务。

10.健全学生权益代表和维护机制。校级学生会组织成立权益工作机构或部门,负责开展代表和维护广大同学的合法权益的日常工作。在校团委指导下,运用“青年之声”平台,加强与当地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对接,与相关公益律师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权益受到侵害的同学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等服务。充分发挥“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团学组织中权益部长(委员)的作用,建立日常调研机制,搭建网络新媒体平台,及时收集、听取涉及广大同学切身利益和普遍诉求的问题,形成报告提交学校党政部门,并进行跟进,切实推动问题的解决。推动学校设立“校领导接待日”“职能部门交流会”等机制,搭建学生与学校党政领导、职能部门面对面沟通的常态化机制。在校级层面涉及学生事务的议事机构或者会议中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引导青年学生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青年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动校级学生会组织负责人成为校务委员会等学校咨询议事监督机构成员,参加学校相关会议,代表和合理有序表达同学的利益诉求。各级学生会组织还应合理参与学校在涉及教育教学、后勤管理、学生奖惩等同学关切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评价工作。

11.创新工作机制。广泛吸纳同学共同参与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学生会组织作用。注重“网上学生会”建设,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实现信息扁平化传递,主动引领思想和风尚,弘扬正能量,同时防止网上负面影响。校级学生会组织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事务的公开制度,每年应至少1次通过集中会议或书面形式,向学生代表大会或其常设机构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建立广大同学对学生会组织工作的评价机制,从学生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等维度评价学生会组织工作,评价结果面向全体同学公开。学生会组织应建立实名认证的官方微博、微信帐号等互联网平台,加强直接联系服务同学的力度,增强工作互动性,接受广大同学监督和评议。

12.规范学生干部的选拔、考核和培养。一是建立健全学生干部选拔制度,规范学生干部选拔标准和程序。主要学生干部候选人必须符合政治合格、学习优秀、品德良好、作风过硬、群众基础好等标准,面向广大同学进行选拔,选拔过程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确保广大同学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拔结果进行公示,接受广大同学监督。二是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主要学生干部名单及联系方式应予以公布;针对学生会组织骨干特别是主要干部,从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知识学习、履职能力、纪律作风等维度设置评价考核指标,广泛吸纳广大同学参与,评价考核意见作为学生干部任免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校级学生会组织主席团成员每学期要向学生代表和一定比例非校级学生会干部的学生代表述职,接受学生代表和广大同学的评价,考核结果进行公示。三是建立学生干部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相应规定和程序,对于无法正常完成学业的、考核不合格的、违法违纪的以及其他无法正常履行职责的学生干部,应按照规定和程序予以劝退、免职或罢免。四是优化学生骨干培养机制。注重加大对各类优秀学生的吸引和凝聚;健全校、院两级学生干部培训体系,建设完善培训课程,原则上校级学生干部培训时数每年不能低于30学时,不断提升学生骨干的领导力和履职能力;关心支持学生干部的成长发展,对于同学满意、业绩突出的学生干部,其开展学生工作的表现可作为推荐实习、就业和评优推优的重要参考。

13.加强学生干部作风建设。深化学生干部健康成长教育,围绕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不断强化学生干部的宗旨意识、表率作用和严实作风,打造信念坚定、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心系同学的学生干部队伍;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监督约束机制,促进学生干部严格自律,接受广大同学监督,坚决抵制和克服脱离广大同学的倾向;实施学生干部民主测评、自查自纠、集体谈话等机制,将作风建设列入学生干部选拔、考核、使用等相关工作的评价体系,作为学生干部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建立校级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与院(系)学生会定向联系机制,引导学生干部抓住同学基本生活规律和普遍性诉求,找准工作结合点与着力点,主动开展服务广大同学工作,增强学生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加强工作支持和保障

14.加强党的领导和团的指导。各级党委、共青团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及各院校党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学联学生会组织的工作,在工作场地、办公设备、经费、制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各学校党组织要把学生会组织工作纳入党群工作整体格局中进行谋划,重视关心对学生骨干的培养和管理,定期听取相关汇报,提出指导要求。学校团组织要加强对学生会组织工作的科学指导,充分尊重和支持学生会组织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重点从政治方向、组织机制、骨干培养等方面给予指导和监督,在具体业务工作和活动开展中,充分尊重学生会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学生会组织应在团组织的指导下,协助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把好学生社团活动的政治关,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规范日常活动,促进有序发展。学校团组织要指导学生会组织进一步规范财务制度,健全经费执行的公开和监督机制,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三、组织实施

本方案由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学生联合会联合下发实施,方案落实执行情况将纳入各级党委、团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内容。各地、各高校要结合本地、本学校实际做好宣传工作。共青团组织要指导本地学联和各学校学生会组织制定具体举措,协调政策资源,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对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的支持和保障。各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协调机构,团组织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做好本校学生会组织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级学联学生会组织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组织的指导下,按照统一部署,把握改革重点,抓住关键节点,积极主动推进改革。

必赢nn699net学生工作部(处) 

地 址:郑州市二七区工业路 51 号 

邮 编 450064   电 话:0371-67875023


Baidu
sogou